9月4日,大河网刊发外国语学院院长姚晓鸣文章:AIGC赋能中原文化国际传播路径创新,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和“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明确要求。中原文化国际传播作为面向世界阐释中国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发挥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AIGC赋能中原文化国际传播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实践。
一、中原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翻译是国际传播的核心环节,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行业总产值达708亿元,从业人员680.8万人,AI技术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与人机协作模式普及,翻译服务的外延正在由语言服务向内容服务扩展,国际传播、国际市场营销等内容逐渐被纳入翻译企业的业务领域。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发布的2025《职业展望手册》指出了翻译行业的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超越了传统的翻译。人工智能虽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翻译,但其与人类译员的协同合作将成为主流。
人工智能翻译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引擎,积极拓展着全球话语权。AIGC为翻译创造了无限可能,其迭代生长、开放发展的鲜明特征为消除跨语言交流的障碍、推动信息在全球范围内通畅流动的能力为中原文化外译和国际传播提供了不竭动力。与此同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算力垄断导致数字文化霸权、译者角色面临重塑、版权伦理威胁创作者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亦日益凸显。人工智能对语言翻译的影响也引发了对文化传承的担忧:谚语、隐喻等富含文化密码的语言元素,常因算法对语境理解的不足而被简化或误译;古文、对联、古诗词和方言里的表达和意境,汉字、书法、中医等传统艺术和科学,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翻译会引发文化内涵的流失和精准传播准确传播。
精准表达和准确传播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是破除文化霸权,向受众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根本保障。受众作为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收者,具有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以及归属性特征,他们是传播效果的关键,其反应和互动决定着传播的接受程度和效果。中原文化国际传播要逾越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审美障碍和技术障碍等影响受众接受度的四重障碍。中原文化国际传播面临国外受众的阶层、年龄、职业等群体差异,政治制度、民族信仰等地区差异,认知思维、思想传统等文明差异,语言文化、审美需求等习惯差异,心理感受、情感需求等情绪差异,身份地位、价值导向等认同差异带来的挑战,需借助AI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方式,采取地方化传播策略和目标语言表现形式,以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
二、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的独特价值
“中原” 一词最早见于 《诗经·小雅》, “漆沮之从, 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 其祁孔有”“中原有菽, 庶民采之”。《尚书·禹贡》首次将豫州定为天下中心,称“中州”,衍生出“中原”一词,多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宋史·李纲传》 有言:“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对外译介实践,是向目标语国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整体国际传播的地方化行为。
中原文化国际传播蕴含文明根脉的全球诠释价值。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其国际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并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持续扩展。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中庸”等核心理念深刻影响了东亚及西方汉学研究,成为东方哲学的重要代表;《道德经》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在西方哲学、生态伦理等领域广受关注。洛阳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使中原成为佛教汉化的关键区域,禅宗等流派随后传播至日韩及欧美;中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天下观”等为全球治理、生态哲学提供东方智慧参考。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兼具历史深度与当代活力,未来需通过精准译介、数字化传播等途径,使其从“走出去”走向“走进去”,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支点。
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筑起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石。通过打通跨文化语境下的语言与符号转换路径,将“河图洛书”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可理解的现代国际话语,将“二里头”的青铜器纹饰转化为世界艺术史的通用语汇,将“少林禅武”文化符号转化为全球瞩目的人类身心健康新范式……黄河文化、圣贤文化、遗址文化、丝路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原文化资源灿若星河,充分采用通俗的表意方法和具象的文化符号,深挖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有利于弥合文化语境差异,达成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供需”平衡,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原方案,为中外文明发展进步打通文明互鉴路径。
三、AIGC赋能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
文明交流互鉴是各种文明永葆生机的底层逻辑。中原智慧、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正逐步提升,这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路径,更是推动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实践。但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高度个性化的媒介生态环境易引发煽动性情绪和片面性解读,国际受众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多停留在符号化层面,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系统化、多维度、创新性的实践路径,既要依托传统文化底蕴,又要结合现代传播手段,同时注重跨文化适应性和受众需求,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主体与方式,提升跨文化翻译能力、阐释能力和传播能力。
在数字时代,用好数智化手段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原文化更好地被全球认知、认可与认同。以5G、区块链、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集群,正在重构翻译、文化生产与传播:一是开发多语种数据库,构建精准高效的翻译和阐释体系。建立中原文化术语库、多语种对照的经典文献库,供国际学者和公众查阅;组建国内外译者团队,对典籍、文物解说、影视字幕等进行高质量翻译、对关键概念确立标准化译法,发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在打造跨媒介、跨语言动态叙事产品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中原文化概念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跨越地域限制,直抵海外受众内心,实现从抽象认知到深度共鸣的升级。二是深度挖掘中原文化内涵,创新中原文化国际传播内容。利用AIGC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与整理,对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对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进行提炼与传播,以“传统现代化、本土国际化、小众大众化”为原则,通过翻译赋能、数字创新等路径,强化中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品牌效应,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全球文化影响力。三是构建“学术—教育—转化”的多维阐释体系。AIGC赋能学术层面的中原文化哲学源流,追溯思想演变脉络,通过中西概念对比明晰内涵异同,形成系统化、权威性的解读框架,为传播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AIGC赋能中原文化教育资源共享,与国外中文平台共建中原文化特色课程、中原文化云课堂,文化符号库、案例库等数字资源,实现资源动态更新与共享。AIGC赋能大众传播,推出甲骨文AR解密游戏等互动式数字展览;升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全球华人共襄盛举的仪式,邀请国际政要、学者线上线下参与;将洛阳牡丹文化节与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节等国际节庆联动,形成文化对话,借助算法推荐精准触达目标受众,通过多方主体协同运营提升传播的持续性与影响力。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原文化国际传播既面临机遇,也需应对文化折扣、传播效能不足等挑战。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思路。AIGC在内容生产、跨语言适配、场景化传播及互动体验等方面的赋能潜力为“技术赋能—路径创新—效果提升”传播框架的构建提供支撑,以智能生成激活文化符号、以算法优化精准触达受众、以虚拟场景增强文化沉浸感等具体路径,为文化根脉的坚守与数字技术的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方法论。AIGC为中原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从“数字化生存”到“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但其核心仍在于以技术为器、以文化为魂,唯在创新中坚守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原文化才能更好地成为世界文明互鉴的桥梁,方能实现真正有效的跨文明对话。
【作者:姚晓鸣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第二期立项建设项目《基于多元评价的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模式重塑研究》(文件号:教高〔2023〕334号)、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数智赋能新文科“一核五维”卓越知识产权外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JGLX014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