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出版的河南日报第四版刊发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夏元清,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宋晓炜的署名文章《中原工学院:高质量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 在践行“两高四着力”中彰显新作为》。文章从“站位全局谋发展:深刻认识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责任使命”“破立并举促转型:积极建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特色生态”“引育留用提质量:全力汇聚高层次人才智慧效能”“产教协同契需求:对接联合龙头科研院所强能提质”四个方面,深入分析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对河南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和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大力指导支持下学校推进筹建工作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

文章指出,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事关河南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优势、事关河南打造电子信息人才新高地、事关河南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作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中原工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殷殷嘱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在践行“两高四着力”中彰显新作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持续推进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工作高质量实施,坚持学科重塑、人才引育、产教融合“三驾齐驱”,全力打造服务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人才库”“创新源”和“动力引擎”。
文章强调,当前,河南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智能化建设正在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河南建设一所电子科技大学的使命之迫切、责任之重大前所未有,我们成功筹建的信心底气也前所未有。蓝图已经绘就,中原工学院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举全校之力、集各方之智,高标准推进筹建工作,努力把河南电子科技大学打造成为河南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点、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产业升级的推进器,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文如下:
中原工学院:高质量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 在践行“两高四着力”中彰显新作为
夏元清 宋晓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中原工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殷殷嘱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在践行“两高四着力”中彰显新作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持续推进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工作高质量实施,坚持学科重塑、人才引育、产教融合“三驾齐驱”,全力打造服务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人才库”“创新源”和“动力引擎”。
一、站位全局谋发展:深刻认识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责任使命
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事关河南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优势。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推动其他行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数字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行业变革和创新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子科技人才的需求及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创新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快建设电子科技大学,将强化我省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应用研究水平,快速抢占电子信息科技制高点,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更好服务电子信息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事关河南打造电子信息人才新高地。《河南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数字人才、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河南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数量约为100万,高级人才数量约为20万,与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不相匹配。2024年7月,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针对全省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的500家重点企业,就紧缺岗位和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并联合编制了《河南省重点产业对应职业教育紧缺专业设置指导目录》,其中就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加快建设河南电子科技大学,不仅有利于培养更多专门人才,也更有利于河南汇聚电子信息创新资源,打造电子信息人才集聚高地。
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事关河南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目前,河南省在技术创新与转化方面相对滞后,高端装备与信息技术等核心领域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成果转化率低且原创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缓慢,部分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和低附加值问题。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可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技术赋能传统行业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通过“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四维协同,构建“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动态生态,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构建区域创新生态意义重大,也必将为河南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支撑。
二、破立并举促转型:积极建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特色生态
学校坚持“以社会发展需要建学科,以学科发展需要建学院,以学院发展需要建专业”的原则,以“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为主线重构学科学院版图,持续强化电子信息特色优势。
核心学科固基强化电子信息优势。学校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织物电子明确为学科发展的核心特色领域。新一轮获批的9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中,有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等5个电子信息类学科;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8个硕士学位点,目前1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中,电子信息类有9个,占比52.9%。
交叉融合创新做优做强传统学院。学校调整或新组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8个电子信息类学院;推动纺织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等围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赋能改造,重设为智能纺织与织物电子学院、材料电子与储能学院等新型学院。目前电子信息类相关学院已达17个,占比81%。对比国内高水平电子科技大学,目前河南电子科技大学架构已经成型。
专业集群聚焦电子信息特色凸显。新增机器人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10个电子信息类专业。目前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占比35%,筹备新增6个电子信息类专业,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比例。
2017年以来,学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奖获奖总数连续四届位列河南省本科组高校第1,2023年获奖总数位列全国本科组高校第9。2023年和2024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中,学校的国家奖获奖总数连续两届位居河南省第1,2023年越野车组成绩位居全国第4。
三、引育留用提质量:全力汇聚高层次人才智慧效能
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生态,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学校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视野、大情怀,实施“四个一”人才工作机制,即成立一个以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干部专职做好服务保障,遴选一批优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组成团队对接匹配科研工作,出台建立践行承诺工作、学术资源开发利用快速反应、高端人才服务保障运行、高端人才潜心学术研究一套机制。同时,根据学科专业分类制定相应标准,构建全员引育人才体系,大力引育电子信息类学科和平台等急需人才,不断提升引育人才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近一年,全职引进国家重点人才入选者王荣武、马建国、张纪峰、闫振亚。截至目前,学校已经拥有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高水平领军人才9人。
今年4月,学校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汇聚100余名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知名学者齐聚郑州,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学校对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开始凸显。
四、产教协同契需求:对接联合龙头科研院所强能提质
学校明确把“国内先进、特色鲜明、具有一流学科的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作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目标。为弥补学科发展短板,契合社会人才需求,学校积极与行业龙头科研院所搭建合作交流桥梁,全力推进筹建工作强能提质。
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带队,走访宇通客车、许昌智算中心、中国电科27所等70余家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产教协同生态。与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就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合作交流,不断推进筹建工作提质增效。
如今,在中原工学院龙湖校区,深度融合5G通信与卫星导航技术的智能网联无人系统云控制平台已经由梦想照进现实。平台整合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等异构终端设备,构建起“天—空—地—海(水)”一体化跨域协同云控制系统。该系统具备云网边端协同感知、云端智能决策、远程精准控制三大核心能力,可实现多无人系统集群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从路径规划、任务调度到风险预警,全面提升系统协同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平台技术已在智慧交通、物流巡检等领域落地应用,并朝着构建未来低空经济核心调度中枢的目标迈进,将为智慧城市建设与交通体系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当前,河南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智能化建设正在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河南建设一所电子科技大学的使命之迫切、责任之重大前所未有,我们成功筹建的信心底气也前所未有。蓝图已经绘就,中原工学院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举全校之力、集各方之智,高标准推进筹建工作,努力把河南电子科技大学打造成为河南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点、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产业升级的推进器,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分别为中原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原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通讯员 毕明理)